背后,是20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艺术家组成的视效团队,日日夜夜反复打磨,贡献各自所长,将创想发挥到极致。
其中,负责《构建一朵雪花》创意和制作、参与《冰雪五环》美术设计和水墨动画制作的团队,来自一家上海的动画电影工作室——核子章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很早就决定启用中国年轻设计力量,去年4月,核子章鱼受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邀请参与设计。自此,他们成立专组投入创意工作,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将创想落地的过程,调整和修改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
“半年熬完了过去五年熬的所有的夜,”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核子章鱼创始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黄晨回忆,期间最长连续工作时长约有72小时,“中间也就在电脑边上眯一两个小时,休息一下。”他也提到,和张艺谋比起来,这不算什么:“导演精力太厉害了,他可以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然后从早开会到晚上。我们只是负责视效部分,而他要协调冬奥、冬残奥开闭幕四个仪式,此外还要应对媒体和领导,同时制作电影《狙击手》。而且他已经72岁了。”
事实上,在整个视效创意过程中,黄晨始终抱有一丝怀疑:这样一种简约、空灵的美学呈现能否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最后,还是不得不服导演,他真的太厉害。我看到有观众发微博说,这是中国人的浪漫。这句话,其实导演一直在提。”
正如张艺谋在访谈中所言,这场开幕式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不同,那时候,是抱着一种敞开大门介绍自己的强烈愿望,而今,则是敞开胸怀,从“我”转向“我们”:“最大的理念是‘我们’,表现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和所有人都一样,那么真诚,那么善良,那么爱美,那么浪漫。”最后,这场仪式如他预想中那样实现了。
“他很早就把最终画面呈现在脑海里,不断要求我们去修改,最终得以完善呈现,得到观众的好评。他一直是胸有成竹在做这件事。”黄晨说。
中国人的浪漫
要兼具中国式的唯美和浪漫,又不拘泥于传统中国风,在简约当中呈现一台纯净的、未来感的盛会,并精准地将这种理念传递给观众。要呈现这场盛宴,对于视效团队而言,最难的并不是创意本身,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找到落地方式,并不断细化。这其中意味着无数次地推翻、重来,与技术团队不断磨合,让美学与装置实现精准咬合,进而缔造一场视觉的魔术。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冰立方”中,流光溢彩的水墨运动人形,便是在这样看似简单的美学要求下,视效团队遇到的复杂考验之一。
巨大冰块从地面升起,彩色水墨人形不断变幻,以中国书画的神韵和现代艺术线条融合的方式,展现往届冬季奥运会的特色运动项目。这段兼具传统笔墨技法和现代科技的动画,便出自核子章鱼动画师之手。核子章鱼工作室创始人、开幕式动画导演宋岳峰说,其实张艺谋的要求很纯粹,但这也是最难的地方,比如“一块世界上最纯净的冰”到底要如何实现:“不得不说导演的创作是很任性的,每一个成员和团队的想法都会被他榨干,穷尽所有的可能几乎走投无路时,也许就摸到解决方案的边儿了。”
在《冰雪五环》环节中,视效团队需要在“世界上最纯净的冰”上完成水墨动画的制作。这块巨大的“冰立方”实际上是由五面体的LED屏幕构成的装置,高10米,宽22米,宽8米,相当于一栋小楼。在“冰立方”中绘制水墨动画,需要研究各种环境下冰块的视觉表现,更好地实现水墨动画与冰块的互动关系。
开幕式视效团队成员向茜提到,二维水墨动画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在呈现中国韵味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感,“中国韵味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尝试了各种水墨晕染、写意白描,放弃在欧美现代文化中常见的立体写实风格,在导演的反复叮嘱下死死抓住‘平面感’这一中国画特色。”最终,团队确定以书法的理念绘制人形,省去人体关节中的细节,动作表现一气呵成,用笔中选择了枯笔笔法,让运动人形形成飞白的效果。为了增加瞬间辨识度,为人形配上勾勒形态的白描线条,为了增加现代感,又将黑白的人形染上炫彩。
黄晨向第一财经表示,实际上,毛笔或者说书法技法本身并不适合画二维动画:“每秒钟24帧,也就是由24张连贯的画面组成。画中人物的轮廓如果是光洁的、顺滑的,那么出来的动画就很流畅。但毛笔的特点决定了它每一笔下去,轮廓和形状是不可控的。每一帧的轮廓不一样,就会造成画面闪烁。但是导演(张艺谋)希望表达出中国人的浪漫,他坚持要求我们用毛笔来画,即便是有闪烁,也要表达出这种观念。”
“我们画的时候就是用真正的毛笔,只是有一些是数字毛笔。”黄晨透露,这一分半钟的动画,从去年5月一直画到了今年1月,不断测试、绘制、修改、合成、重画,最后,在北京印刷学院水墨动画团队的支援下完成了。
最后一棒即圣火
《构建一朵雪花》环节,给人以纯净、唯美的视觉感受,雪花在地球顶端升起,象征着中国人对世界团结的祈愿。极光与橄榄枝在色调上呼应,则象征着和平。黄晨透露,这个环节运用了AR、裸眼3D等技术,但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虚与实之间无缝衔接。“一会儿是假的(视觉),一会儿是真的(装置),视效需要和现场演员、机械、视频以及音乐之间做精准到帧的交互。”
开幕式创意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在有限时间内精益求精,将能量燃烧到极致。黄晨透露,实际上,这个环节在去年9月前还只是一个概念,即小雪花汇聚成火炬,展现世界团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前后经历了数次大改动,不断增加细节,从最开始的一分钟的节目到最后形成5分05秒的表演流程。“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引导牌汇聚成象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虚拟大雪花巡游,与真实的火炬台精准咬合,再将装置升起,一系列虚实结合和视效变化的转换需要流畅、精准,不能有穿帮。导演(张艺谋)还画龙点睛地让我们加了一个月亮,使得整个空间更具宇宙感。”
为了与奥林匹克转播公司(OBS)之间进行精准交互,让全球观众能够得到最佳的观赏体验,视效团队修改到最后一刻。“我们最后一刻的重大修改,是为了配合OBS放在鸟巢顶部的一个俯瞰摄像机。尽管转播团队觉得视效已经很好了,张艺谋导演在2月1日提出来,觉得还能再调整做得更好,我们在2月2日对地屏上的地球作了一些弧度的调整。最后从转播角度或者现场观众席来看,地球的弧线非常完美。最后一刻的改动,效果的确比之前又加分许多。”
有意思的是,开幕式保密工作非常严格,大雪花就是火炬台的终极奥秘,对工作人员也一直保密,所有的点火演练都是在深夜。黄晨也是到后期才逐渐猜到雪花就是火炬的创意:“之前都称之为核心装置,但没有人告诉你这就是火炬。”黄晨很喜欢这个创意,在他看来,全场最惊艳的便是点火仪式:“这次点火的理念叫作最后一棒即圣火。它低碳环保,四两拨千斤。最后一棒,火炬插上,有种以小博大的感觉,它展示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在开幕式之前,作为工作人员,黄晨已经看过彩排、演练不下十遍,但最后到了开幕式,真正能够和观众坐在一起的时候,难掩激动之情:“我们所有参与者都是第一次高唱国歌,之前都是轻声地唱。第一次和观众在一起互动也很激动,得到所有亲朋好友的鼓励也很开心。”到最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场。
本文来源:cnBeta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