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干脆就把这些数据和资料整理了一下,来带大家看看世界各地的手机市场中,国产品牌到底都混得怎么样了?
先来看看之前提到的日本市场,霓虹这地方有一点很烦人,那就是运营商捆绑严重。
这东西有点像是历史遗留原因,早期的时候,日本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进行了一波深度 PY 交易,对系统和功能进行了一定的定制,后来逐渐就把手机市场带偏了……
日本三大运营商 ▼
久而久之,合约机就渐渐成为了日本市场的主流选择,非合约机越来越少,导致用户的选择也极大受限。
就连苹果也入乡随俗,玩起了合约机模式,除了苹果之外,其它手机基本上是夏普之类的日本本土品牌。
日本 2020 年智能手机销量占比 ▼
在日本 2021 年 12 月的亚马逊手机销量排行榜中,前 13 名有 11 个位置都被各种型号的 iPhone 占领,剩下的两个是夏普和富士通。
至于国产品牌嘛,也不是没有,比如 OPPO 为了进入日本市场,也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与日本运营商 KDDI 和软银达成合作,进军日本市场。
在亚马逊的这份榜单里,绿厂的 OPPO Reno5 A 就排到了第 14 名。
这款手机是专门针对日本市场发售的,但是这个外观看着就比咱们的 Reno5 廉价,甚至还在用背部指纹识别……
骁龙 765G 处理器 + 90Hz 刷新率屏幕倒是够用了,但最重要的是,OPPO 专门给它加了一个 IP68 防水的 buff ,因为日本人对防水有着很强的执念……
约合人民币 2000 块的中端机却加上了 IP68 防水,这很日本。
日本的选择确实比较少,但这依然不是手机市场最无聊的发达国家,美国比这还无聊,甚至可以用枯燥来形容。
光是苹果和三星加起来,就已经占据了美国智能手机市场 80% 的份额……
黑色和蓝色是苹果三星 ▼
在 2021 年初,排名第三的是 LG ,联想 ( 包括摩托罗拉 ) 则紧随其后。
但是随着 LG 宣布退出手机市场,这点份额立刻就被联想给吞并了。
到了 2021 年第三季度,一加倒是以 3% 的市场份额出现在了表格上面。
但其他的国产牌子嘛……基本就是没什么声音了。
而欧洲地区就比美国日本友好很多,算是发达地区里对国产品牌最友好的,甚至有种大乱斗的感觉。
虽然三星稳坐老大的位置,但小米和绿厂三兄弟正在以爆炸式的增长速度挤压份额,人人都能恰一口大锅饭。
但最让印象深刻的是英剧 《 伦敦黑帮 》 里,黑帮用的手机竟然是一加……
虽然这可能只是普通合作,但多少也能看出来国产品牌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
虽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国产品牌的影响力确实差点意思,但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那国产品牌差不多就是在乱杀了。
比如在三哥的地盘,国产品牌们的斗争就非常激烈。
这是印度智能手机从 2020 年第三季度到 2021 年第四季度的市场份额,其中橙色代表小米,黄色代表 Realme ,蓝色代表三星,天蓝色代表 vivo ,绿色代表 OPPO 。
三星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从 24% 缩减到 16% ,国产品牌可以说是形成两面包夹芝士了。
尤其是小米,每季度的市场份额都超过 20% ,印度手机一哥真不是吹的……
光是 2020 年 10 月的印度手机市场,小米就卖掉了 550 万台。
而国产厂商在印度如此畅销的原因非常简单 —— 我们的性价比太高了。
因为印度本身也不算发达,人均消费水平还不如我们,比如这个历年印度智能手机平均售价的柱状图就很直观。
其中 2021 年的印度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只有 196 美元,约合 14852 卢比、1247 元人民币……
这个价格,正好和 6GB+64GB 版本的红米 Note 11 差不多。
它的配置说不上多好,但觉得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
至于印度的高端市场,也不是没有,但三哥们还是选了咱们国产品牌。
在售价 45000 卢比 ( 约 3774 元 ) 以上的旗舰手机中,一加在印度 2019 年的出货量比苹果和三星还要高。
红色是一加 ▼
而像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陷入了战争的乌克兰,也都以国产厂商为主。
不仅占比很高,小米还在去年超过了三星,成为 2021 年第三季度乌克兰份额最高的智能手机供应商。
非洲兄弟这边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被一个叫做传音的品牌给霸占了,人送外号 “ 非洲手机之王 ” 。
一是因为非洲经济不发达,那里的人们还是以低端机为主,有 80% 的手机都不超过 200 美元 ( 约 1271 元 ) ,而传音的定价就非常符合当地水平。
其次就是他们非常优秀的本土化设计,例如多卡多待和超大音量扬声器等等,把当地用户的喜好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么一圈看下来,国产手机品牌在海外的情况也很明显了。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产品牌几乎大杀特杀,但是在发达国家,国产品牌想要闯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从这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图也看得出来,尽管国产厂商和苹果三星还有差距,但他们的份额在不断增长,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咱们多给国产品牌一些时间,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份额中,国产品牌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得更频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