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a48329b2241a089acf4a0f2e48545.jpg

20 世纪 90 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来源:新华社

袁隆平 (1930 年 9 月 7 日 —2021 年 5 月 22 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1930 年 9 月 7 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1995 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 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 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 ,2006 年 4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 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3 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 ,2018 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2019 年 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 年 11 月 28 日,当选 2020 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18 年,袁隆平曾在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后接受了《环球科学》的采访,采访中这位老人依然对杂交水稻的未来抱有许多期许。这篇文章,记录下了我们与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最后一次交谈。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记者 廖红艳

2011 年 1 月 17 日早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屏幕上开始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60 秒的宣传片中,一位穿着蓝白格子短袖衬衫的老者,端坐在一张白色的长椅上,目光中充满了自信,在他身后是一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位老人就是袁隆平。过去数十年里,他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杂交稻及超级杂交稻,一次次刷新了水稻产量的世界纪录;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和低镉稻,改变了我们对水稻生命力和安全度的认知;而正在研发中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则让我们对水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实际上,他的贡献远非这一句话能够说完,我们需要拉动时间轴,回到故事的开头,才能完整展现袁隆平这光辉的一生。

1961 年,袁隆平在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但次年他将种子播下,后代却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像它们的上一代那样长得好。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袁隆平意识到,“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但他的观点却与当时美国大学使用的遗传学教科书(经典遗传学)相悖,教科书上说, 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退化, 杂交也没有杂种优势。为了探明究竟, 袁隆平做了多次试验,结果确证水稻与异花授粉作物一样, 同样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水稻颖花很小,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不可能像玉米那样,依靠人工方法来生产大量杂交种子。于是袁隆平采取了三系法的技术路线。具体讲,就是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即花粉败育的雌水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能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杂交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于生产的目的 。1966 年 2 月,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提出了上述设想和思路,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

b3e5b4fc3927409aa258785b82740b86.jpg

正在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摄于 1962 年。来源:Wiki

自此,半个世纪来,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失败,袁隆平从未想过放弃杂交水稻这个目标,而是不断分析总结,调整技术路线。当三系法刚提出的最初几年,试验结果总是不如意时,袁隆平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设想 ;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后,当第一批杂交稻长势喜人,却草多谷少时,袁隆平说:“表面上,我们失败了,但本质上,我们却是成功的。长稻谷还是稻草,只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该放弃”;当 1989 年夏季,第二代育种技术“两系法”因制种期间抽穗时遭遇罕见低温,大家发现原来光敏不育系不仅受光照控制,也受温度控制,而开始否定两系法时,袁隆平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从失败中看到光明的胆识和勇气,让袁隆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而他开放、分享的心态,又推动着杂交水稻的研究从湖南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对于未来,袁隆平仍有很多期许。他向《环球科学》记者介绍说,正在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兼有三系和两系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和两系的缺点。袁隆平表示,目前,初步选育的组合已初露锋芒,亩产量都在 1000 千克以上,计划两年后通过审定,然后开始大面积应用,逐渐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袁隆平曾说,他做过一个梦,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他和同事都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的这个梦或许梦想成真,因为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没有停止。

1d5b08b5fcc84903a6342451771f41f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