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集合了邮箱、在线文档、即时通讯等众多服务的应用,本来承载着 Google 企业级“线上协作平台”的众望。但是,在遭遇到 B 端企业用户的冷遇后,现在团队希望从普通用户入手,试水 C 端消费用户,毕竟集合中的应用本身都是流行的免费应用。
虽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转向消费级别马上有了 30 亿“潜在用户”,但是以 Google“产品刽子手”的人设来看,Workspace 看起来很快也会“Bye Bye Space”。
碰壁企业市场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 Google Workspace 这个名字,它其实也是去年 10 月才诞生的概念,至今才 8 个月大。
去年夏天,新冠疫情肆虐,越来越多人开始居家办公。Google也决定在“线上协作”方向发力,将旗下的 G Suite 办公套件(包括邮件、文档、云盘等功能)和通讯服务 Google Chat、Meet、Duo 整合到一起,推出一个完整的“协作平台”。
这个项目由前微软 Office 产品主管 Javier Soltero 负责。他于 2019 年 10 月加入Google,担任负责 G Suite 的副总裁。G Suite 业务隶属于 Google Cloud,为了将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整合成“协作平台”,Google破例将本属于“平台和生态系统”事业群的通讯产品,也划归到 G Suite 团队,由 Soltero 统一管理。
确定方向后,Soltero 先是火速将 Google Meet 视频通话功能,整合进了 Gmail。Gmail 是Google用户量最大的办公产品之一,有 15 亿用户,自然成为了Google切入“办公场景”最重要的入口。Google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视频通话服务,植入“邮件处理”场景。
在办公领域,Google有很多成功的产品,有巨大的用户基数,但缺乏一个统一、连贯的入口。因为Google的大部分产品都高度基于 Web,用户往往通过一个链接就可以直达“应用页面”,比如一场视频通话、一个协作文档、一个云盘文件……不同的应用产品之间,很难形成生态效应。
Workspace 正是Google进行“整合”的尝试。去年 10 月,Google正式将 G Suite 更名为 Google Workspace,意思很简单,这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Workspace 以 Gmail 为核心,因为大部分人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邮件”。同时,Workspace 还将 Google Chat、Meet 也放在了和邮件同层级的左侧,用户可以从异步的“邮件沟通”,顺畅地切换到更同步的“聊天”、“通话”。
在此基础上,Google将 Google Docs 等功能也整合进了同一网页,用户可以在群聊沟通、视频通话的同时,一起协作处理某个 Docs 文档、安排未来的日历行程……
通过 Google Workplace 同时进行通话和文档协作|Google
Workspace 面向企业场景,代表了Google挑战微软 Office 365,进军企业市场的野心。它采用了和大部分 toB 产品类似的定价,每个员工每月的费用在 6 - 18 美元。Google将微软的 Office 365 视为了最大竞争对手,在 Workspace 产品页面里强调,它相比 Office 365 更具“协作性”、“沟通性”、“信息更易获取”,“更容易塑造文化”。
但重整旗鼓的 Workspace 并没有取得特别理想的增长。去年 4 月,Google公布 G Suite 有 600 万企业用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只增长了 100 万。之后Google没有再公布过 Workspace 的付费用户数。
相比之下,微软 Office 365 遥遥领先。今年年初,有超过 73 万家公司购买使用了 Office 365,企业场景下的用户数接近亿级。
转向 30 亿普通用户
想要打入企业场景,需要强势的销售体系和长久的客户关系积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微软最擅长的事。对Google来说,事情却恰恰相反。
Google是一个完全从平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公司,所有成功的产品、服务,几乎都是靠着“免费”、“易获取”的属性,笼络了大量用户。
从“网页产品”到“桌面应用”,再到“付费服务”,用户的阻力层层递进。Google想把一个高度基于“网页”的产品体系,变成面向企业的付费服务,一定会遇到困难。
所以Google决定对 Workspace 进行重新定位,换一个角度,继续推进改革。它宣布,将 Workspace 开放给全体Google用户。这部分潜在用户的数量高达 30 亿。
一切仍然从 Gmail 开始,Google已经把 Gmail 网页版的界面标题改成了“Google Workspace”,现在用户可以申请参与 Workspace 个人版的测试。
从Google对外展示的界面演示上看,个人版 Workspace 仍会是“办公套件”和“通讯服务”的整合。界面左边是邮件、聊天、视频通话,右边则是日历、云盘、文档等应用,顶部还有标注自己“在线状态”的按钮。
Workspace 个人版的产品目标是“保留语境”。在Google的构想里,用户会以不同的方式沟通,无论是邮件、聊天、通话,但他们讨论的“事情”,能一直贯穿其中。
比如几个朋友想规划一场旅行,做了一个 Sheet 表格列活动计划、预算,这个表格能够穿插在各种不同的沟通场景里。上传到 Drive 云盘的酒店确认文件,也可以被群组里的所有人随时浏览。
Google Space 的界面演示|Google
为实现这一目标,Google还准备为 Workspace 增加一个新的子产品,Space(空间)。Space 由 Google Room 聊天室进化而来,用户可以在一个房间里文字、语音聊天。Google表示会针对 Space 改进聊天消息流、提供表情符号反馈、为用户提供更多管理工具,并且允许用户将房间设为“公开”。
这很像 Discord,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沟通工具,能以不同方式通信,整合不同的服务。这让它有进化成一个“社区”的可能。
Google承诺在夏天之前,为 Spaces 设计一套精简灵活的用户界面。并将推出“智能画布”功能,能够智能识别用户需求,将不同服务以“组件”的形式呈现,组合显示在单个网页页面里。
新的 Workspace,整合了Google几乎所有服务。Google希望为旗下近 30 亿用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场景,将相对割裂的产品连接起来,探索更多增长的可能性。
但它在产品逻辑上与 Slack、微软 Teams 等协作办公软件类似,又像是在往类似 Discord 的社交工具方向发展,还未正式推出,就已经呈现出“失焦”的状态。Workspace 仍只是一系列工具、产品的集合,没有形成场景,缺乏对“协作需求”的洞察。
Google的第二增长曲线
多年以来,广告一直是Google的核心业务,在收入中占最大一块比重。除广告之外,Google Cloud 云业务已经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最有希望支撑起Google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 2018 到 2020,三年间,Google Cloud 的收入从 57 亿增长至 130 亿美元。Google针对这块业务投入了大量资金,即便收入快速增长,Google Cloud 还是在以平均每年 50 亿美元的速度亏钱,市场份额距离业界领头羊亚马逊 AWS 也还有一定距离。
Workspace 隶属于 Google Cloud,承载了Google在办公领域挑战微软的野心。但两者之间,差着不止一个数量级,Google没有任何要追赶上的迹象。
Google仍然在不断完善 Workspace。未来个人版 Workspace 会推出“高级版”,提供更多工具,允许用户设置自己的邮箱域名。这项服务会采取订阅制收费,每月 9.99 美元。
Google还承诺推出一个技术上更先进的“网页应用”。采用新技术的新版 Workspace 可以接入更多基于 Web 技术的小组件,让用户能在网页上获得“更接近原生 App 的体验”。
Google也并没有放弃企业市场,Workspace 开放后,Google将针对企业用户提供更多功能选项。比如为企业定制具有加密功能的客户端,为企业云盘上提供更复杂的权限规则……改革仍在推进中。
过去两年,Google的核心业务增长强势,最近一个季度还创下了净利润的新纪录。但面向企业市场的这根第二增长曲线,仍前途未卜。
Google需要一次“推倒重来”
有观点认为,Google的战线拉得太长,最终导致了产品的混乱和失焦。Google掌握着近 30 亿搜索用户,20 亿 Android 用户,15 亿 Gmail 用户,有足够的资金,但始终没能整合出一个有效的“平台”,最终导致 Workspace 用户接受程度不高,付费意愿低迷。
Workspace 提供的,始终只是一个“工具的集合”。Google的邮箱很好、文档很好,但如果只是把这些东西全塞进一个框里,拼凑出的平台就必然会显得臃肿,大部分用户也无法利用好各种不同的工具。他们宁愿一边用 Zoom 视频通话,一边处理邮件、改改 Docs,而不是拥抱 Workspace。
Workspace 能调动的资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次“推倒重来”。Google需要重新分析需求、构建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用更“克制”的态度整合服务,提供一个明确的产品逻辑,为用户构建精心设计的路径,并最终落脚在需求上。这需要Google,做出更果断决绝的决策。
Google 的产品覆盖了各种场景,如何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紧密的平台,的确有很大难度|Google
然而,决策层的“优柔寡断”,并不只是体现在 Workspace 这一个产品上。它正在成为整个Google的大问题。本周,据纽约时报报道,Google内部对管理层“无法做出果断决策”的不满正在逐步升级,公司内部出现了“裂痕”。
部分员工、前员工直指 CEO Sundar Pichai 过于保守,只愿意做“老好人”,患得患失,最终导致Google错失了很多机会。报道中提到,Google几年前曾有过收购 Shopify 的机会,切入电商领域。但 Sundar Pichai 认为 Shopify 太贵,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就回绝了这一提案。之后几年,Shopify 的价值翻了至少 10 倍。
Google是全球拥有资源最多的科技巨头之一,也曾是最强调“自由创新”的公司。这种公司文化孕育了很多成功的产品项目,但也让Google被贴上了“不够稳”的标签。成长为巨头后,到底是要“稳步发展”?还是要“加速创新”?这对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调和。Google似乎不断有新产品推出,也不断有产品停摆。
现在我们还无法将 Workspace 定义为成功或失败,面向 30 亿潜在用户的它,还是有巨大潜力。只是,撇除一切外部因素,Google仍要回答一个产品最基本的问题:Workspace 是什么?它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