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368040698-2.jpg

翟志刚:航天英雄再问苍穹

那是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翟志刚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他也因此被誉为“太空漫步第一人”。

13年后的今天,翟志刚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征战太空。

“哪怕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伴随着火箭的轰鸣声,由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的神舟七号乘组正式开始了飞天之旅。

当翟志刚穿上“飞天”舱外航天服准备漫步太空时,“意外”发生了,舱门却打不开。此时,轨道舱泄压到了1千帕(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1%),完全符合开启舱门的条件。然而,翟志刚用力拉了3次,舱门却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他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空间出舱活动。

1634368008070-3.jpg

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2次,每次舱门刚打开一点缝隙,残留的气压就会把舱门紧紧压住。最后,他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此时,飞船已进入测控区,翟志刚即将出舱。按计划,他将先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取样,把一个固定在飞船舱外的实验样品送回舱内,然后,再从舱内取出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就在这时,又出现了一次“意外”,耳机中传来一阵报警声:“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轨道舱正是翟志刚和刘伯明身处的舱段。此时已无暇多想,翟志刚和刘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达成了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翟志刚毫不犹豫飞出舱门,刘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把五星红旗递给了他。翟志刚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挥动国旗向地面报告,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此时,翟志刚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飞过了9165公里,被新闻媒体称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后来证明,当时的报警是一次误报。当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了这一经典镜头而欢欣鼓舞时,当时的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如果发生不测,就把这挥舞国旗的画面作为向大家的永久告别……

“重新归零,从头再来!”

“神七”任务结束后,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获“航天功勋奖章”。身体会失重,但心灵永不失重。对此,他最先做的就是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继续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如今,虽然年过半百,翟志刚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近24年的航天生涯,让他深刻明白: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机会有多不易。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成为我国“太空漫步第一人”,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刻骨铭心。期间,先后作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数次备份,数次与任务擦肩而过。但新的任务来临时,又要从零开始,面临新的选拔。接着,又走过漫长的13年,入选神舟十三号任务飞行乘组。期间,先后作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日复一日地训练,一次次接受挑选,在10月14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问翟志刚执行两次飞行任务,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是什么激励着您始终坚持飞天梦想?他坦言作答。“执行神七任务,我准备了10年时间,现在距上次执行任务,时间又过去了13年,13年不算短。刚才您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不如说经历了漫长的准备。那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激励着我呢?我想不外乎对飞行的热爱,对我职业的热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翟志刚说。在这13年间,作为一名声名显赫的航天英雄一直在默默备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翟志刚说。

1634368008433-1.jpg

尤其在完成“神七”任务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翟志刚对训练非常熟悉,并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见解。

当与年轻教员的看法出现偏差时怎么办?他下决心先舍弃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参加新任务的新航天员,先按照要求把训练完成,之后再去和教员沟通自己的想法,结合飞天经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当有效沟通,达成一致后,就可以把这些经验融合到神舟十三号任务的训练中去。

翟志刚认为这才是一名老航天员该做的,才能在未来的飞行任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飞行。

“所以说,这么多年以来,面对这些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自己已经无数次地完成过的这些训练,仍然要有像小学生一样的心态,谦虚谨慎,尊重、理解教员们,这是很重要的。”翟志刚说。

王亚平:首位女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

王亚平因“太空教师”被大众熟知,这次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多了很多“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还可能是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太空女教师的身份让我骄傲和自豪”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04分,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身着蔚蓝色舱内工作服的王亚平如美人鱼般轻轻一跃,向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为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开展太空授课。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三人完美配合,在大约40分钟内,先后顺利展示了质量测量演示、单摆运动演示、陀螺演示、水球演示、水膜演示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并通过天地连线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堂精彩的太空授课在数以万计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之后,王亚平收到很多学生来信,她也专门去过很多学校跟学生交流,学生们对太空的向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陡增。

1634368007633-2.jpg

2021年3月14日,王亚平参加人船联试。孔方舟 摄10月14日的记者见面会现场,曾看过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的“小记者”从新疆和田赶来,她代表中西部小朋友给王亚平和乘组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并充满欢喜地问道,“这次您还会再在太空给我们讲课吗?”

“其实从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后,有很多同学给我写信问到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飞上太空给大家再讲一课?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即将带着同学们的梦想和期待飞上太空。”王亚平告诉小朋友们,这次她即将进驻是的我们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同学们最好奇什么,最想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诉她,她会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帮大家共同实现愿望。

“女儿让我去太空给她摘很多星星”

与8年前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飞天,她的内心有了一个最大的牵挂——5岁半的女儿。在女儿最依恋妈妈的这个年纪,她便要和女儿分别半年,王亚平难以割舍。她时常想,半年后会是怎样,女儿跟她的关系会不会生疏?平常,王亚平和家人聚少离多,尤其是这两年被选为乘组备战任务,加上疫情反复被隔离,经常回不了家,女儿想妈妈想得直哭,也只能隔着栅栏远远地看一眼。尽管如此,小小的女儿对王亚平的职业还是引以为豪,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跟王亚平说:“妈妈,你是一名航天员,但我知道你还是一名老师,是太空老师。”她也对浩瀚太空非常着迷,经常缠着妈妈讲太空故事。

为了让女儿对分离期做好思想准备,王亚平用心颇为良苦。去年,王亚平特意带女儿看了部电影,名叫《比邻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国外女航天员在飞行之前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没想到电影是英文原版,女儿虽然听不懂,但看得非常认真,让王亚平全程给她讲解。王亚平想借此让女儿慢慢接受将来跟妈妈分别半年的事实。

1634368007271-1.jpg

王亚平在水下出舱训练中。徐部 摄“我们俩互相布置任务,我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姥姥姥爷,好好学习。她让我给她和她的同学摘星星回来,而且要摘很多,分享给她的同学们。”采访最后,王亚平对半年的太空生活进行了畅想,在太空过新年,进行两会提案等等。个人携带的小物品里有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以及给两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王亚平对即将执行的任务也充满信心。她说,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但对于我们的航天员来说,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我也期待着能够再次飞上太空,去继续圆自己的飞天梦,享受失重的那种神奇和美妙,也能再次在太空回望我们美丽的地球,再次在我们的中国空间站和大家一起迎新年过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着能够有机会到舱外去看看我们美丽的太空。”王亚平说。

叶光富:“80后”男航天员首战太空

“加入航天员队伍11年,我为梦想也奋斗了11年。现在,我对任务充满信心和期待!”首次参与飞行,叶光富却在公众面前显得自信而从容。

6天6夜的“洞穴探险”

这不是叶光富的首次亮相。大众知道他的名字,得追溯到5年前——当地时间2016年7月7日14时30分,在意大利撒丁岛, 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长达162小时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其中,一张帅气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首位公开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员叶光富。

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CAVES)训练。

1634368040273-1.jpg

2021年8月9日,叶光富进水下服前沟通话音。孔方舟 摄撒丁岛高山深处,存在着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阴冷潮湿的洞穴,险象环生。那里没有阳光,没有声音,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场所。叶光富穿着探洞服,头戴携有探照灯的安全头盔,还要背负装有各种任务所需设备的背包每天负重行进5小时以上。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对两个洞穴分支勘测总距离约600米的勘测任务,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还发现了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他还获得了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他将其命名为“Guang Ming Gallery”即“光明通道”。最终,叶光富和整个团队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并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在任务后期,他将所有勘测的数据进行下载、整理、分析,生成了一个3D洞穴地图,为以后训练留下宝贵资料。有一位国际航天员说,“让叶执行这项任务,我非常放心。”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任务负责人说他“为人很友好,而且聪明,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热爱飞行,热爱这片蓝天

“从当飞行员起,我就热爱飞行。”叶光富说。

抬好前轮、离地、看好地面、收起落架、保持好上升状态、转弯……提起第一次飞上蓝天的情形,他历历在目。经过前期大量的地面训练,他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一系列操作。等驾驶飞机穿越云层后,叶光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只见他在蓝天白云间穿梭,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他的脑海里顿时回想起这句歌词:“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

1634368008832-2.jpg

2021年3月31日,叶光富参加工效实验。孔方舟 摄在担任飞行员期间,叶光富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能。某次,他驾驶战斗机返回过程中,遭遇浓雾,加上当时是逆光方向着陆,几乎看不见跑道。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他不慌不忙,沉着应对,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在与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调转机头,逆向着陆,飞机滑出完美的曲线,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那次,团领导给予高度评价。2000年,叶光富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10年间,由于工作需要,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了多个省份,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挑战,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就得重新清零,从头学起。“可是无论到哪儿,我依然热爱飞行事业,依然热爱这片蓝天。”

还记得,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时,叶光富积极报名,他渴望飞向更深邃的太空。首批航天员李庆龙作为考核小组成员之一到叶光富的单位走访时,他翻看叶光富的履历后,称赞道:“经历频繁调动依旧初心不改,热爱飞行,他一定是个对事业坚定执着的人。”心怀梦想的叶光富于2010年加入航天员队伍。虽说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除了要完成基础理论、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8大类上百门挑战身心极限的科目训练,以及严格而常态化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的煎熬和挑战。与飞行员常态化的飞行任务相比,航天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甚至有的航天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没有实现飞天梦想。

叶光富一直用最好的状态时刻准备着,苦练技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训练,这个过程对我们也是一种历练。我认为人生的精彩就是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叶光富说。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本文来源:cnBeta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