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jpg

为了弄清非人类哺乳动物是否有节奏感,研究小组决定研究少数“会唱歌”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即极度濒危的大狐猴(学名Indri indri)。研究人员想知道大狐猴的“歌曲”是否有分类的节奏,这是一种在人类音乐文化中发现的“节奏的普遍性”。当声音之间的间隔具有完全相同的持续时间(1:1的节奏)或加倍的持续时间(1:2的节奏)时,节奏是分类的。这种类型的节奏使一首歌曲很容易被识别,即使它是以不同的速度唱出来的。大狐猴的歌曲会显示这种 “独特的人类”节奏吗?

22.jpg

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来自都灵的研究人员访问了马达加斯加的雨林,与当地的一个灵长类研究小组进行合作。调查人员记录了20个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大狐猴群体(39只动物)的“歌曲”。大狐猴家族的成员往往一起唱歌,以和谐的“二重唱和合唱”的形式。研究小组发现,大狐猴的“歌曲”有经典的节奏类别(包括1:1和1:2),以及在一些音乐传统中发现的典型的"ritardando"或放慢速度。雄性和雌性大狐猴的“歌曲”有不同的节奏,但显示出相同的节奏。

据研究第一作者Chiara de Gregorio和她的同事说,这是非人类哺乳动物中“节奏通用”的第一个证据。但是为什么另一种灵长类动物会产生分类的"类似音乐"的节奏呢?这种能力可能是在"唱歌"的物种中独立进化出来的,因为人类和大狐猴之间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生活在7750万年前。节奏可能使产生和处理歌曲更容易,甚至学习它们。

“分类节奏只是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的六个普遍现象之一,”Ravignani解释说。“我们想寻找其他的证据,包括潜在的‘重复’节拍和节拍的分级组织--印地安人和其他物种”。作者鼓励其他研究人员收集关于大狐猴和其他濒危物种的数据,“以免为时已晚,无法目睹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歌唱表演”。


本文来源:cnBeta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